未来3到5年养猪还有前景吗
首先未来3到5年内中国养猪行业的情况,肯定是保持增长的。
预测未来3到5年内中国养猪行业的详细情况,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需求:随着中国人口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对猪肉的需求将继续增加,这将对养猪行业产生
积极影响。猪肉是中国人们主要的蛋白质来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饮食健康的更高关注,猪肉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技术进步:养猪行业将继续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加强竞争力。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养猪行业已经经历了巨大的技术改革,从传统的小规模养殖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从手工操作到全自动化生产线。未来几年,养猪行业仍将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强对养猪行业的支持,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中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把农业行业列为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养猪行业,因为猪肉是中国人的主要肉类支持点。
疫情影响:全球疫情以及猪肉市场的波动等因素可能对中国养猪行业产生影响,需要积极应对。
环境保护:养猪行业将面临更严格的环保要求,需要加快环保升级。
总体而言,未来3到5年内中国养猪行业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但需要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网友二:
在2018年非洲猪瘟传入我国,给很多养猪专业户都带来了灭顶之灾。就在同年我也是非常担心自己的产业毕竟这是全部家当,当时母猪总共38头,价值接近40W,这38头母猪一年如果顺利的话以市场均衡价400一头的仔猪来算当时也有36万左右的毛利,可万万没想到非洲猪瘟突袭,我表姐夫和姑父的养猪场纷纷受灾当时我表姐被那次瘟疫造成精神伤害,至今对我和家人都是时儿记起时儿忘记。表姐夫母猪有96头加上仔猪总共巨亏300多W,对于一个农民创业来说这决对是灭顶之灾。
然而我这38头母猪却奇迹般的逃过了那次瘟疫,接着带来的是我万万没想到的猪价猛烈增长,连仔猪都接近2000一头是原来的5倍价格,就这一次机会给我带来了50多W的纯利润,当时觉得像做梦一样。后来我当即就做了个决定,找了一片山区准备建立一个备用的猪厂可容纳100头母猪左右,而且必须是与外界隔绝了,果不其然到了2020年初正当我准备为新场物色猪苗时市场上要么就是价格太高要么没有货源而且非洲猪瘟正处在高峰期不是正规渠道也不敢购买,于是我就把自己的存栏一批一批的自己培育了种猪出来虽然品种没有那么的优良,但是在当时市场供需不足的时候真的是只要是健康猪出手就挣钱。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为什么我能成功的躲过那次瘟疫并且还挣了钱,第一跟我自身的专业领域有很大关系,我就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对动物疾病防控意识很强。第二,我曾在国内上市养猪企业从事养猪技术员,并且不断的研究和总结国内外上市养猪企业的养猪技术。这个几个因素给我当时带来那次成功的机会是起决定性因素。所以归根结底养猪要想致富除了运气最关键的是技术,技术不过硬就算是运气来了你也接不住。今天就分享这么多,后面会陆续分享国内外的上市企业内部的养猪技术可以说花钱都未必能买到。
网友三:
从能繁母猪存栏量看,这次的行情不容乐观,主要是能繁母猪库存去化不彻底,应该可以确定的是明年三四月份是拐点,六月份前后是很大的风险期。
至于后期散养户养猪难度越来越大,2021年启动的猪期货,储备猪肉,环保,国家重视的通胀波动等都是对散养户的挑战!
但如果能坚持下来走规模化养殖,能及时跟踪市场趋势,踩准猪周期的节奏,那也是能赚到更多钱的。
网友四:
要预测未来3到五年的行情就是专家估计也很难判断,但是,随着国家调控能力的不断增强,猪价不会大起大落了。
大公司不断发展占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大公司的资金实力强,设施设备先进,技术实力强,从饲料兽药,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布局,对市场信息分析能力强,结合市场需求,调整生产,所以行情应该会趋稳。但是因为生猪市场需求有季节性,从补栏母猪到育肥猪出栏需一年半时间,所以价格周期波动不可避免。
从现在算起,未来3年要到2026年2月份了。这期间生猪存栏越来越高,价格行情螺旋式下降,利润从暴利、正常利润、微利,再到持平、亏损、深度亏损。养猪人的心情分化很明显,大型养猪企业有生猪期货对冲风险,加上资本雄厚抗风险能力强,所以会比较淡定。中小散户,尤其是新进入的,由于难以利用生猪期货工具,加上实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差,心情会十分糟糕,有一批人会被市场淘汰。
中小散户如何才能避免被这个市场淘汰?其实很简单:
1.散养户最大的优势就是灵活,亏损就淘汰,赚钱就补栏,集团化猪场涉及到员工、场地等问题,只能是顶着行情的压力持续饲养,如果处理得当散养户不仅不会亏钱,甚至还可能赶上行情赚钱。
2.养猪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饲料成本,控制成本的方法,寻找低价原料替代当下的高价原料,集团化猪场因为需求量大,原料替代困难,而散养户养殖量低,可以收集农村农作物秸秆、牧草等青绿饲料用来发酵替代部分全价饲料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饲料压力。
综合以上看点,未来3到5年,无论是大公司还是散养户唯有节本才能增效,才能持续发展。
网友五:
我国生猪行业通常是4年一轮周期。目前这轮猪周期是22年3月份以来的第六轮猪周期,目前还处于牛市中…目前我国养猪行业的平均成本是16.5元/公斤左右,跟国际上主要生猪生产国相比,依然偏高,今后随着养殖集中度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养殖成本会不断下降。比如国内生猪龙头企业牧原股份养殖成本已经降到了13元左右。
按以往猪周期的行情经验,本轮猪周期的牛市或于明年二三季度结束。之后市场将步入熊市。考虑到2018-2022年这一轮猪周期经历了超级牛市,导致生猪供给大幅增加,因此2022年开始的这一轮猪周期将是弱周期,消化过剩产能,库存需要更长时间,所以,我们正处于的这一轮猪周期的熊市将会更长,熊长牛短是这轮猪周期的基本特征。
展望未来3-5年,2023下半年开始,到2025年年末,大概率是猪周期的熊市。预计猪肉价格大部分时间18元/公斤以下波动。
根据历史数据,本轮猪周期结束之后的下一轮猪周期,大概率是强周期。对于养猪户和养殖企业来说,2025年之后才有可能出现挣大钱的机会。未来的2-3年,养殖行业将会再次进入艰难时刻。小型的养殖单位可以考虑在2023年三季度前出售所有养殖生猪,暂时退出养殖行业。2025年下半年再回来。
2002年至今已经经历了5轮猪周期,目前正处于第六轮猪周期的牛市…
2018-2022年的这一波猪周期涨幅是最大的
目前正处于第六轮猪周期
网友六:
未来几年养猪行情还是非常好的!
据了解,进入2022年后,国内猪价呈现“v型”调整的变化,1~3月份,猪价普遍下挫,3月底,市场猪价探底11.74元/公斤!而进入4月中旬后,受广东市场异常上涨,南北地区,养殖场出栏情绪低迷,看涨情绪加剧下,猪价不断走高,目前,生猪价格相比4月中旬,累计上涨达到了3.53元,涨幅近28%!国内生猪价格扶摇直上,但是,市场普遍脱离了市场基本面!
五年来养猪行业的变化:
1)五年来散户逐渐减少,养殖的规模在提高,猪的健康度每况愈下,猪变得难养了,过山车式的猪价让养猪人变得理性,环保的压力越来越大。
2)养猪行业从养殖端走向消费端,也就是食品的安全,包括口味。
3)养猪人员特别是管理者的素质在提高,更重视繁殖成绩的提升。
4)随着土地和环保的压力愈来愈大,养猪发展空间明显缩小。
五年来养猪行业遇到的问题:
1)对于规模大的猪场,土地是一个限制发展的因素,但是对于一些家庭农场来说,可能土地并非制约因素。
2)除土地的因素之外,还有人的问题,人的问题会催生新技术及管理问题。
未来养猪行业的发展方向:
1)未来猪场需要的不是配方师,而是营养师。通过营养师把猪的需求反馈到饲料研发中来是一个方向。
2)畜牧行业需重视两个关健词,成本和增值。益速宝认为要把握这两个因素,开放产业链的整合是一个方向。
3)养猪者面对的挑战主要是环境的压力和养猪内部的剧烈竞争。未来提高肉品质量,得到消费者的信任是解决竞争压力的主要方式。
4)不管是大猪场还是小猪场,都必须走向自动化、机械化这个方向。
网友七: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养猪大国,出栏量占全世界总量的51%,消费量占53%,但从来不是养猪强国。
中国主要蛋白饲料都来自于国外,大国竞争最终必然会影响到养猪业的生存,21年至今,饲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对养猪业的打击影响尤在,而未来受国际斗争影响,肯定会越来越大。
目前规模生产的种猪来源,主要是欧美国家。规模化养猪三十年来,中国的猪育种工作始终停滞不前,大多的种猪企业更多的是二道贩子,从来没有认真的做过育种工作。种猪源头被国外把控,必然会影响中国养猪业的未来。
地方品种资源遭到破坏,八十年代至今,已经有许多优良的地方品种彻底消失,而且这种消失过程至今仍然未得到遏制,中国地方猪种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养猪业未来升级换代的优良遗传素材,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地方品种的种质资源,应该引起业界思考。
非洲猪瘟加快了中国养猪规模化进程,头部养猪集团公司逐步占据养猪业垄断位置。牧原出栏目标为7200万头,未来将占据全国总出栏量10%以上。温氏产能快速恢复稳坐老二位置,全国前二十的养猪企业出栏量超过25%,整个规模化养猪企业出栏量达到70%以上,散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500-5000头规模的中型养猪企业为目前出栏主体,也是压力最大的群体,处在夹缝中生存,人才、资金、技术、成本控制都不如大型企业。一旦管理或者决策出现失误,就会面临生死存亡。在非瘟和行情的双重打击下,很多企业永远退出了这个行业。
猪粮安全下,养猪业对民生有着重大影响,预计国资进入头部养猪企业是未来的大趋势,也是头部养猪企业行稳致远的契机。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人工成本快速上升,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和设备的成熟,智能化养猪技术会进一步扩大,猪场的硬件升级进程加快。
未来3-5年,非瘟对养猪业的深远影响将导致出现两极分化趋势,强者恒强,经营管理不善者被淘汰,不排除出现第二个雏鹰农牧类似的上市企业。
规模化养猪三十年来,国外养猪技术和种猪的引入,既促进了中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也极大的挤压了中国地方品种的生存空间。同时,几十年以来,中国猪的育种行业处于无序状态,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对猪的育种都没有足够的重视。玩虚的多,做实事的少。导致我国目前仍然是从国外引种为主,种质资源完全把控在外国企业手中。我认为,中国猪的育种思路应该借鉴中国黄羽肉鸡育种的思路,根据市场需要,整合国内、国外品种优良性状,培育出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产品(价格、肉质、增重成本 ),真正培育出适合中国人民自己的口味,中国自有的饲料原料,中国本土化的优良种猪。走专门化的品系育种,合适的配套杂交繁育体系,充分利用本土品种肉质好、繁殖性能优良、耐粗抗逆的优良特性,生产出更适合市民需求的猪肉。
建立以本土原料为主的中国猪的营养体系,面对大国竞争,本土原料和替代原料的使用,必须有更多的基础研究,结合猪的新品种选育,需要我们的猪营养专家、育种专家、企业真正的沉下心来做基础性研究工作。
500-5000头种猪规模的中间型猪场,在未来养猪业整合期(10年左右)压力最大,在人才、资金上竞争不过大型企业,在管理和成本控制及灵活性上竞争不过家庭农场,面对非瘟和猪周期的影响,任何一个生产和经营环节的失误就会万劫不复,也是未来十年中消失最快的一个群体。
处在夹缝中的中间型规模猪场生存之路
①量力而行,安全生产,适度规模,精细管理,以效率求效益;
②根据本场的地理条件、资金、人才的情况,转型做有特点的种猪场;
③区域内企业报团取暖,采购 、销售及技术共享,最好是互相参股,形成合力,一起面对竞争;
④以不同的形式同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借用优秀企业的人才、资金、采购、销售渠道,实现共同发展;
⑤根据本地市场需求,养适合本地市场需求的特色品种。
网友八: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家,养猪业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几年,我国的养猪行业经历了许多挑战,例如非洲猪瘟疫情的爆发和新冠疫情对养殖业的冲击。然而,随着疫情的逐渐缓解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的养猪业正在逐渐恢复。
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养猪业的发展,例如加强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提高农民收入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等。此外生猪价格也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了上涨,这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养殖户进入市场。
然而,养猪业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疾病风险、环保要求和竞争压力等。在未来3到5年,养猪业可能会继续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但也可能会面临更多的规范和监管。此外,消费者对健康食品和动物福利的关注可能会影响养猪业的发展方向。
因此,未来养猪行业的情况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政策、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