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人民生活真的有那么困难吗?
我的二姑是我亲戚里面过的比较辛苦的。
二姑出生在1950年,上面有姐有哥,下面好几个弟弟妹妹,属于爹不疼娘不爱的那种,主要也是穷的孩子多,顾不过来。她就像一个癞猫一样病怏怏的,又瘦小,胆小不敢大声说话。十几岁被爷爷嫁给姑父,我姑父是农民,但是不怎么会干活,因为他是单传独苗,从小惯大的,好吃懒做,说话吐字不清,居然还是个1000度的近视眼,真是没有什么好地方,二姑刚结婚就发现了姑父的这么多毛病缺点,人家不改,二姑回娘家来要离婚,我爷爷是个说一不二的人,死活不让,没办法就回去继续凑合过日子,一共生了5个儿子,病死了一个,一个这样的男人在农村养4个儿子,生活可想多艰难。我叔我爸没少接济她都顶不了多大用,就靠我二姑瘦小的身板在地里一点一点的干活养大孩子,真难啊!才好点了,她又得脑血栓了……
网友二: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老家的一个邻居,还住老家那种青砖瓦屋,里面没有一件现在的电器,用的电视剧,还是黑白,说那个没坏,还可以继续用,吊在屋顶上的电风扇还吱吱作响,闪出风还没门外吹进来的风,除了这两个电器没别的。说实在的,不能怪老爷子,年级大了,用不着,自己又没后,所以没有换的欲望。
看老爷子天天吃的饭菜,基本上是地里种的,偶尔加个餐也是多打几个鸡蛋。
尽管吃的这么素,老爷子身体硬朗,说这么大年纪,也很少去医院。
网友三:
过得有多艰辛我不知道。给你们讲一件我至今想起来都掉眼泪的事吧。(时间久了,有些细节记不清,请原谅。)大约是98、99年,有一家养鸡户发现喂鸡的麦麸子丢了一袋,警察来调查发现地上有洒落的麦麸子,沿着洒落的麦麸子找到了窃贼家。进屋后所有的人都呆住了,一家四口包括两个孩子,在吃麦麸子做的食物!听说失主不追究了,警察也撤了,第二天他们还买东西给这家人送去,但他们到了才发现,这家人——自杀了!
我看过一家五口挤在一个小屋子里……我看过很多人家住在半地下的阴暗小房子中(这个区域原来是窑子)……我看过因为无钱医治只能等死的病人……我看过一个智障男人被哥嫂逼着跪在街头要钱,要少了就揍……看过他们,我感觉我活得还行,虽然我勒紧裤腰带也没攒下钱,虽然我是可耻的啃老族……但我,活得,像人!
网友四:
老婆的堂舅是我一生中见过最可怜的人,
这个舅舅从小得过病,医疗条件差,后来大脑不灵光,从我和老婆结婚时他已。四十多岁了,也不知家在哪里,只知道他在林场守山。
在我印象中,他一辈子没吃过一顿象样的饭,经常到公墓中捡拾祭祀品充当食物。一辈子没买过一件新衣服,都是当地驻军看他可怜送给他的旧军装。一辈子没洗过衣服,偶尔来我家一趟每次都是挑一大担衣服叫老婆给他洗,因为穿的时间长又是军装,老婆没有两三天洗不下来。
后来到了六十岁上了五保户,每次政府补贴都是别人代领了,过年发的救济棉被都被场厂私吞了。
后来林场被外地人承包了,林场解散了,他一个孤寡老人没有地方去,经政府与承包人商量暂住原处。
网友五:
我的回答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十分艰辛,他们可能要部分白天黑夜的工作,需要每天长时间的高强度体力劳作。但是无论以何种方式工作生活,习惯了艰辛,便不觉得艰辛。
记得大学时做了一次寒假工,是在一个电镀厂里做工人。
关于薪资。因为我是临时工,所以工资比长工低,每小时13元,我了解下来的长工工资大概是15-16元每小时。
关于食宿和工作时间。厂里没有包食宿,所以大家都是自己租房,自带午饭。每天早上七点半开工,十二点下班,这个时候大家开始用微波炉热饭,吃完可以休息一会儿,一点半开工,下午七点下班。这样算下来每天工作10个小时。
关于工作环境。工业园区的大楼每天人来人往,楼里有不同的公司,生产不同的产品。在我所工作的车间,各式各样的生产线,挂满了各种金属零部件。第一次进去的时候,甚至有点害怕,我害怕不小心就磕着碰着,也害怕生产线上突然掉下来一个零部件砸我身上,更害怕车间里使用的化学物质伤害自己的健康。但无论如何我坚持了一个假期。
关于厂里的工人。基本都来自云贵川广,夫妻在同一个厂的也多。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孩子就变成了留守儿童,的他们的父母也很可能是空巢老人(至少对于单子女家庭来说),但不得不承认,她们也是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为了给子女更好的教育。她们之中,有孩子还在读书的,也有些孩子已经工作了的,有些甚至已经是奶奶了,但是为了生活,依旧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坚持着。
关于我的感受:在刚上班的前几天,我有一种想放弃的念头。每天早出晚归,突如其来的高强度体力劳动,工作环境的恶劣,手机上显示的空气质量永远都是污染等等,这些一下子让我变得十分压抑,每天下了班,还要去买菜做饭,准备明天的午餐。这样的节奏让我一下子无法适应。但是,想着工厂里的叔叔阿姨,最大的已经快六十岁了,依旧每天按时上班,好像自己也没有放弃的理由。
就这样,坚持了大概一周,突然觉得自己已经进入到一个按部就班的状态了,每天几点出门,几点到家,几点吃饭,基本都一样。好像每天都在重复一样的生活,有些枯燥,但好在已经习惯了一整天的体力劳动,也渐渐习惯了那个让我觉得压抑的工作环境,就这样,后面基本上就是没有起伏的做到我的寒假结束。
之所以讲这一段经历,是因为我觉得这里的工人就是底层人民的一部分,他们的生活就是就是真真实实的底层人民的生活。如果要问他们苦吗?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他们还坚持?因为需要赡养父母和抚养子女。为什么他们能坚持?因为习惯了。就像我一样,从前面几天的不适应,到一周后慢慢的适应,我想这就是因为习惯了。他们最大的念想就是家人,夫妻在外奋斗个三五年,就可以改善家里的生活了。只要双手勤劳,没有人会一辈子艰辛 但是肯定会有一阵子的艰辛,那一阵子是多久呢?这个答案因人而异!
网友六:
我一个堂姑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是不是最底层,就不懂了,反正就是过得很艰难那种。
堂姑比我大五岁了,在她年轻的时候,一直梦想自己能成为城里人,九十年代初,城里的人是很多人向往的目的。
可是堂姑长得并不漂亮,身体消瘦,脸上找不出半点肉那种,二十岁的姑娘,没有一点二十多的青春风韵在身上,给人第一印象就是不讨人喜欢的那种。
十八岁至二十七岁间,堂姑一直在相亲的路上,而且相亲的对象都是城里底层的人,因为条件好的根本不会看上姑姑。
在堂姑二十五岁的那年,终于有一个相亲对象有意思和姑姑交往了。
相亲对象并不是城里户口,是城郊结合的农村户口,不过城市扩建,已经被列入扩建的范围内,也是待开发的地方,开发以后和城里没什么差别。
堂姑和相亲对象相处了半年,就办了订婚酒,我们这里订婚酒只是表示两个喜欢的人可以在一起生活,而不是领证的程序。
堂姑以为自己找到了白月光,不顾家人的提醒,就搬来和相亲对象同居。
同居不久,相亲对象找堂姑商量,想买一台拖拉机运货,但钱不够,问堂姑能不能借一些给他。
堂姑觉得两个人都住在一起了,十不离九,肯定是一辈子夫妻了,还分什么谁的钱,就拿出自己辛苦攒下来的五千元给了相亲对象。
谁知道,这相亲对象就是一头白眼狼,堂姑的钱刚给他不够一个月,就开始给脸色给她看,看堂姑哪里都不顺眼,不是骂堂姑就是不理不睬堂姑。
堂姑都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哭着问相亲对象,相亲对象直接就打向堂姑,一边打堂姑,一边骂堂姑是贱女人,要堂姑滚。
堂姑捡了包袱哭着回娘家,以为这样,相亲对象会来求她回去。
那相亲对象见堂姑回了娘家,正中下怀,把堂姑所有东西都当垃圾扔了。
堂姑回娘家几天,见相亲对象没有找自己,自己又灰溜溜地回去,可是相亲对家的门再也没有为她开过。
堂姑天天去相亲对象门口闹,但那家人就不理堂姑,任她在那里闹。
最后闹得没办法,堂姑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就要相亲对象把钱还给她,就不和他纠缠不清了。
相亲对象当初就是想骗堂姑的钱的,哪会轻易还给她,就一直避着姑姑。
堂姑讨不回这笔钱,气得生了一场大病。
但气归气,堂姑依然执着她的目标,坚持要做一个城里人,认为做了城里人,才可以改变她的人生。
堂姑又经历了无数的相亲之后,终于如愿以偿地嫁了一个城里人,可是堂姑丈却是一个残疾人,从小得了小儿痹症,走路都摇摇晃晃的,说话也口齿不清。
但家庭条件还不错,父母都是领工资的工人,在那年代,有工资领的人都是高人一等的,堂姑就是冲这个条件才愿意嫁给堂姑丈的。
虽然堂姑丈是个残疾人,但是公公婆婆却是看不起堂姑的,认为堂姑一个乡下妹,能嫁入他们家是她的幸运。
所以公公婆婆从来都不给一分钱给堂姑用,堂姑因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什么文化,只好去码头上做挑工,每天累死累活,还得拿那点工钱来给家庭做开支。
堂姑丈也不出外工作,只能在家里做点家务什么的,有时候公公婆婆看不顺眼,还要累了一天的堂姑做家务,让他们那个自认为是宝的儿子什么都不干呢。
堂姑也挺能忍的,不管公公婆婆怎样对她,她都不吭一声,认为自己是农村人,理应受如此这般的对待。
这种日子直到堂姑生了儿子之后,才稍微改变一些,公公婆婆帮忙照顾孩子,家里的家务也不用堂姑干了,生活费也拿一些出来帮补贴家用。
堂姑丈虽然残疾,但人还是善良的,对堂姑还算好,每天晚上关上门后,偷偷帮堂姑按摩,让劳累了一天的堂姑有了些许的安慰。
这种日子没过几天,在堂姑儿子三岁时,堂姑的公公婆婆就因一场车祸去世了。
公公婆婆去世后,孩子就没有照看,堂姑不放心堂姑丈带,就把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跟着自己码头上挑担。
孩子每天随着堂姑在码头上,上上下下,好在孩子还算听话,不哭不闹,堂姑休息他就跟着休息,堂姑挑担爬码头他就跟着爬。
堂姑有时候看着儿子那小小的背影在码头上,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时,自己都禁不住泪溢满眶,觉自己太亏欠儿子了,没能给他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
生活本来已经够苦了,可是不幸却接踵而来。
堂姑丈在一次做饭时,不小心打翻了饭锅,把两条大腿烫伤了,堂姑把他送到医院时,两条大腿己经大面积烫伤了,需要住院治疗。
这一住院治疗把公公婆婆留下那点钱都花光了,堂姑原来还计划,省吃俭用点,攒多点钱凑一起,到外面买房子的,现在住的房子已经是崩崩烂烂的,一刮风下雨,屋子里不是漏水就是冷嗖嗖的。
这下好了,计划泡汤了,堂姑大哭了一场,觉得自己的命太苦了。
堂姑丈出院后,因伤的地方没痊愈,不能自理,堂姑出去工作中途还得回来做饭给他吃,这样浪费了很多时间,一天下来也没攒到几个钱。
这样一年过去一年,孩子大了,堂姑的生活状态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更糟糕,孩子大了,花钱的地方多,堂姑丈的身体也很不好,经常要花钱治病,堂姑也因长年累月的操劳,腰椎颈椎都有问题了。
在孩子读高三那年,医生警告堂姑不能再从事挑担工作了,必须要换过工种,要不然那天瘫痪了都不知道呢。
可是堂姑干了十多年挑担活,其他的工种她都不懂做,她觉得挺迷茫的,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
最后还是一个亲戚帮她介绍了一份家庭保姆的工作,工资还可以,工作也轻松,一日两餐和家庭卫生,周末还可以休息。
劳累了半辈子的堂姑,终于过得相比之前轻松了一些。
可苦命人终归是苦命人,不知道是不是上辈子做了什么罪大恶极的坏事,这辈子要过得如此的苦难。
堂姑刚过上两年轻松的生活,没想堂姑丈查出患上了尿毒症,必须要洗肾才能保命,这样,堂姑本来刚好够开支的工资,又捉襟见肘了。
好在堂姑丈有低保,医药费能报消大部分,要不堂姑又得东借西凑钱给他治病了。
堂姑原本己消瘦的身形,经过这么多年的折腾更瘦得没有点人样了,四十多岁的人,满脸皱纹,一头白发,看起来已有六十多岁了。
生活虽然艰难,但堂姑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儿子还有一年就大学毕业了,丈夫也需要自己照顾,无论如何自己得熬下去,这样一家人才能完完整整地在一起生活。
两年后,一辈子没有任何贡献的堂姑丈走完了他人生间的所有路程。
在灵堂上,堂姑看着躺在灵床上的那个男人,她没有感到一丝伤感,也没留下一滴泪,只有从没有过的轻松。
这个占有了她半个人生的男人,不但没有给过任何的幸福给她,更别说依靠了。
走了,才是给她最好的报答。
堂姑丈走了之后,儿子也出来工作了,堂姑也向政府申请了公租房,因她的老宅已经住不下人了,也没钱翻新,只有得儿子有本事再重建了。
堂姑依然做家庭保姆,儿子在外省工作,每个月都定时把工资剩下的部分汇给她保管,堂姑的存折上终于能看到五位数的存款了。
一个已五十多岁的人,既没房也没车,更没有退休金,这日子过得有多狼狈啊。
堂姑自己都觉得自己的命贱过一根草,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了。
去年,堂姑申请的公租房终于得了,堂姑简单地装修了一下,就入住了,连家具都没一件像样的。
但堂姑已经知足了,在有生之年还能住上不漏水不露风的家,还感恩上天还怜悯她这个可怜的人了。
今年,堂姑的儿子带回了一个漂亮的女朋友,堂姑看着未来的儿媳妇和儿子,她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她相信好日子要准备来了,上天把她已经惩罚够了,一定让她人生的后一程过上好日子的。
网友七:
学生时期每年暑假都会回农村的爷爷奶奶家,他们家靠近村口,每到下午就会有好多来乘凉拉呱的人。其中有位伯伯我一直都记得,他很和善走起路来有些颠簸,每次见到我总会从口袋里掏出芝麻糖。
我从未觉得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我也一直以为如此和善的人生活一定也不错。
直至前几年,他在家中因煤炭中毒而离开,我才较为完整地从村里老人口中听了他的故事,才知道原来一个人的一生也会如此艰辛。
这位伯伯家中有两个孩子,他是老二,还有一个大他五岁的哥哥。家里条件不好,父母又因病相继去世,为了养活自己,兄弟俩一到年龄就跟随村里的长辈外出务工。
那时他和所有青年一样,努力工作,攒下钱来留着娶媳妇,日子虽然苦但总是有着期待。
可在一次工作中,他不幸伤到了脚,本以为没那么严重,想着快点回去工作赚钱却不成想落下残疾。之后工作也做不下去,只能回到家乡,种种田做一些简单的零工,起码还能够养活自己。
哥哥在外偶尔会回来看他,为他买一些只有城里才能买得到的东西,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年,虽然清贫但也算安稳。
后来哥哥结了婚搬去外地,离得远,回来的次数也越来越少,这次家里真就只剩他一个人了。
村里的人也为他牵线介绍,但最后都不欢而散。他便一直没有结婚,从少到老都住在那熟悉的土房子里。
哥嫂心疼他,不顾他的反对执意出钱在院子里修了一间砖瓦房,比那土房子不知大了多少。可他却不愿去住,自己住惯了这土房子,虽小了点,但总能遮风挡雨,反而一个人住那么大的屋子会觉得空旷寂寞。
哥嫂总说他不懂得享福,放着敞亮的砖瓦房不住,非赖在连转身都困难的小土屋里。可哥嫂不知道的是,他不愿去住更多的是怕自己住了浪费。
后来那间砖瓦房便成了他放玉米、小麦、豆子等储存的地方。每次哥嫂回来,他都会用干净的袋子装上送给他们。
他养了一只很厉害的狗,一见到人就汪汪叫个不停。还有一只小猫当时被老鼠夹子夹住前腿,逃窜到他的院中,他觉得有缘便养了它,小土屋迎来了新的成员,他也多了个伴。
从那以后,陪伴他的便是这一只狗,一只瘸腿的猫,还有一台老旧的收音机,那是哥哥从城里带来送给他解闷用的,也是他的宝贝。
农村的冬天异常寒冷,度过一个冬天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以前条件不好,除了扛着就是烧点柴火取暖。慢慢地条件好些了,就用上了炉子。他感叹着有炉子真好,不仅屋里暖和,烧水做饭也方便了不少。
可好景不长,意外还是发生了。就在那个严冬,村里为他送去新年的米面,发现了他。
哥嫂急忙从外地回来,发现所有的粮食都整整齐齐地摆在砖瓦房里。而那小土屋的床底还放着他为新年准备下的肉和菜。
他走了,这个小土屋也就散了,院子里的那只狗没人愿意养,哥嫂便给卖了,剩下的那只猫就随它去吧。
后来听村里的老人说,有时候从那走还会看到那只瘸腿的猫咪在门口哇呜哇呜地叫,可人一靠近它便如发了疯似地拖着那条瘸腿跑开。好心的邻居偶尔也会在门口放些吃的,可从未见它吃过。后来,大家都淡忘了,也没有人再没见过那只猫。
网友八:
就在几天前的晚上七点左右,有一对三十岁左右的年青男女(应该是夫妻、安微合肥人)走进我店里,女的对我说(穿着还算整齐,但一眼看去应该有几天没换衣服,一脸瞧碎):“大叔,我们两人这次来这里碰到了问题,找不到工作,钱也花光了,今天到现在还没吃饭,您能不能帮帮我们一下,给我们几块钱,让我们吃点东西?”一看此景我话都说不出来(天气这么热,年青时的我不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吗!)只告诉她:“你把手机拿出来!”我当场转了一百元给她,(虽然钱不多,只表示我对她们为了生活,努力打拼的一点敬意。)见到我桌子上放着一些李子,问我:“大叔,这些李子能不能给我吃点?”我说:“可以,你们俩人尽管拿去吃!”男的看到我桌子上放着香烟,问我:“大叔,香烟能不能两根给我?”我说:“可以,你自己拿!”
出门在外,如果不是到了山穿水尽,无可奈何之时,谁愿意向别人求帮忙?特别像这种长得还很标致的年青女人。我相信这对年青的男女经过此番的经历,以后必会更加努力,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所有机会,不久的将来定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次疫情,不知全国有多少底层人日子要怎么过!
网友九:
小莉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她的一生可以用命途多遄来形容,人生过了大半没享过几天轻松日子,年轻的时候拼命干活,生完孩子的第三天就下地干活,40多岁的时候丈夫因胃癌去世,时隔一年嫁给第二任丈夫,8年后第二任丈夫因为脑出血突然离世,独自一人抚养三岁的小女儿,供大女儿读书, 眼看着女儿毕业了可以挣钱了,结果还没等女儿工作,小莉就中风了,女儿没能找工作,还要照顾她。
小莉年轻的时候嫁了个腿部残疾的丈夫,两个人都是裁缝,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小莉得了静脉炎,住院花光了她们的积蓄,俩人都没法干活,小莉出院后就跟丈夫回乡下。
乡下只有一栋两室一厅的瓦房,其中一间房子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做马厩一部分做厨房,另一间是公公的卧室。因为没有多余房间,只能打扫马厩作为卧室。在村里别的不多就荒地特别多,为了挣钱小莉和丈夫早出晚归开垦荒地,开出了很多荒地,听说种香蕉挣钱,种了很多,结果香蕉都蔫了。后来种甘蔗,收甘蔗的时候,早上出发晚上月亮出来了才回家,收完甘蔗还得把甘蔗搬车上,因为糖厂的车都是半夜到地头的,所以搬甘蔗的时候通常是整夜不睡的。甘蔗种贵,而甘蔗便宜,所以辛苦了一年并没有什么收入。忙忙碌碌中怀上了大女儿,小莉依然拼命干活,生孩子的时候正值收稻谷的时候,家中有个不管事的公公,丈夫又行动不便,生下孩子后第三天开始下地自己煮饭吃,第四天开始去收稻谷。
时间一天天过去,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忙忙碌碌了几年依然没存下什么钱,大女儿七岁那年建了个两室一厅的平房,小莉和丈夫开始养黄牛,生活也慢慢有了起色,女儿三年级的时候,家里将外债都还清了还存下了一些钱。然而不久丈夫就查出了胃癌,治疗花光了积蓄,手术后坚持吃药,但是两年后丈夫还是走了。
时隔一年,经人介绍小莉带着女儿嫁到了外省,第二任丈夫父母亲已不在,家境平平,无存款,因为他干活的地方老板都是年底才结帐发工资。在嫁给第二任丈夫的第三年她生下了小女儿,在小女儿三岁时丈夫去世,因为要抚养小女儿没有办法出去工作,只能在家干活收入低,每月靠着低保边缘救助费生活,生活又陷入了窘境。就这样过了5年,生活出现了转机,小女儿读小学,小莉在镇上租房子住,还找到了月收入3000左右的工作,而大女儿也在今年大学毕业,无论是考研还是找工作,未来她都有工资,家里条件都会宽裕起来。然而生活并未如她们所想的那样变得好起来,在年末小莉中风了,治疗加康复的费用全是借的,出院后在家也干不了活,全靠女儿在照顾,中风的后遗症是癫痫的不定时发作,不知道光明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