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过得有多不容易
我的表哥表嫂,是那种一心想把生活过好的农村人,50多岁,还终日奔波在建筑工地上。
表哥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初二便辍学在家,跟着村里的一个木匠学习木工,后来出师,十里八乡争着请表哥为他们做组合衣柜和角柜,曾经风靡一时,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大家都开始购买家具店的成品,木工逐渐失去了市场。表哥就外出务工,后来到了某一线城市的一个小型无人机场,由于表哥出色的表现,很受公司器重,几年的时间,表哥准备在一线城市买房,已经交了首付,正在这个节骨眼上,表嫂的侄子外出务工几年,荣归故里,在家乡建盖了十里八乡都仰慕的大房子,同时,介绍表哥表嫂一起跟随他外出闯荡发财,表哥表嫂退了首付款,带上家里所有的积蓄,跟随侄子一起发财。
三四年以后,表哥表嫂灰头土脸地回来,不仅没有赚到钱,还把之前的积蓄亏得一干二净,还徒添了些债务。
如今,53岁的表哥,每天穿梭在各大建筑工地,干着最苦最累的活,腰湾了、背驼了,脸上千沟万壑,满脸沧桑,生活上省吃俭用,拼命还债。
网友二:
我的母亲,打工腿摔成粉碎性骨折,植入的钢板没有取出来,还要干农活,锄地,割麦子,蹲不下去,可想而知有多艰辛。
那是大概2007年前后,我正好上大学,上大学三年的学费都是母亲问外婆借的,包括有几次生活费也是母亲借的,因此第一年第一学期我花了1200,第二学期只花了1100。知道母亲太不容易了,为了供我们上学,她得去工地做苦力。
有一天收工,她坐的三轮车刹车失灵,她跳下来,腿就摔成粉碎性骨折了。治疗的唯一办法就是腿部要植入钢板,钢板要三年后才能取,农村人家哪能等的了三年,一年后母亲就开始干农活了,其他活还好,尤其割麦子,必须得蹲着,她只能左边伤腿向前伸出去,全身的重心都在右腿上,可她割的一点不比我们这些正常人慢。
因为老家的地离住的地方有点远,一般中午都不回家,直接在地里休息,所以中午就吃开水泡馒头,吃完就在大树下,吹着凉风躺一会,那时候的我看着天空的云朵总爱畅想未来。
带着这个梦想,毕业后的我进了一家世界五百强,集团下的二级建筑公司,刚入公司也许是我们不懂潜规则,办公室主任不安排我们进项目,在宿舍睡了两个月,而那两个月我就靠500块钱生活下来。
撑到最后三天的时候,我用10块钱生活了三天,第一天上午一份凉皮两块,两个馒头一块,下午一瓶娃哈哈矿泉水两个馒头,第一天就花掉了六块。第二天都吃馒头,一起的同学也没钱了,但请了我两瓶矿泉水,第三天就剩了两块钱,也终于第三天公司安排我们进项目了。
这些经历,也许让我能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得了的苦,当然也锻造了我不为生活而祈求别人的执拗。因为那三天我求助了我最好的朋友,人家说我哪来的钱我也没钱。从此我就暗下决心,这辈子都不问人借钱。
生活中总有太多无奈,太多苦楚,太多艰辛,而对我们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可能只有看开了才能从贫穷中找寻到快乐,要一心想要突破底层,可能付出的代价会太大。包括尊严!!!
网友三:
赵辉外号小罗锅三十二岁时,娶了我们村里李柱子家,大闺女做媳妇,生了一个男孩,从此一家三口生活在苦难之中。
赵辉今年四十五岁,他媳妇李秀三十五岁,儿子十二岁,一家三口都是残疾人,儿子轻一点。
赵辉是外村人,身有残疾,上半身短下半身腿挺长的,跟正常人一样。而他的背后有一个大包,就像背着一个倒叩着一个小锅,人称小罗锅。
他没结婚前,会修鞋子手艺,在我们镇上摆地摊修鞋。他的技术算不上好,但人很勤快,风雨不误每天都出摊,再加上他有残疾,回头客不少,人们可怜他,每次修完鞋子都会有好心人,多给他一块两块的,所以那时候每天的收入,有三五十块钱不等。
他是家中老大,两个弟弟都是靠着他和父母种地娶上了媳妇了,而他三十岁了还是光棍一个,他母亲愁得不行,他自己也很自卑,他也可望美好的爱情。
虽然他身体残疾,可是头脑灵活聪明,甚至超过普通人的思维。他觉得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有姑娘喜欢他,可是就在三十二岁那年,他家的亲戚,也就是我们村里的媳妇,给他介绍对象,是我们村李柱子家,大闺女李秀姑娘,那年她二十二岁。
头一次相亲他没同意,因为姑娘李秀是个傻姑娘,她的智力只有,十一二岁孩子的样子,傻姑娘长得不丑也不漂亮,啥家务活都不会干,也不会做饭,自己身体有残疾,再娶个傻媳妇,以后的日子咋过,就把这门亲事放下了。
但是李秀的父亲对赵辉印象深刻,觉得他是女儿的依靠,没有放弃,一直让媒人去求赵辉,赵辉百般不同意,可是他母亲同意,她劝赵辉说道,你年龄越来越大,身体还有残疾,虽然李秀是傻了点,但她能给你生个一儿半女,你后半生就依靠了,何况李秀不是先天智障,她是小时候三岁高烧,烧坏了脑子,才变成那样的。
假如你和她结婚,她生育的孩子不可能遗传傻根。赵辉听了母亲的讲解,第二年秋天,娶了傻媳妇儿李秀。
跟李秀结婚以后,赵辉虽然不爱她,但为了传宗接代,他还是对傻媳妇很好,他不出摊时在家教她收拾屋子,做饭,傻媳妇刚开始不学很低处,他说多了傻媳妇就往外面跑,不回家躲到邻居家去。
他不厌其烦地教,足见的傻媳妇会收拾屋子,也会做一点简单的饭菜,有时他不在家时她饿不着自己。
结婚第三年傻媳妇李秀生了一个男孩,赵辉高兴地大哭一场,没想到自己,这样的身体能有后代,他感激傻媳妇,对她更是关怀备至。李秀不能带孩子,她也不懂带,是赵辉母亲帮着赵辉带的。
儿子一天天的长大,他不断地观察,孩子每一时期的成长,他心里没底,就怕儿子像她母亲,等到儿子两周岁,他悬着的心才放下。
觉得孩子从各方面看,都是正常的,而且聪明伶俐,每天他出摊回来,儿子张开小手,出门迎接他,他特别欣慰和幸福。
也就是在儿子两周岁后,他老丈人让他们搬到我们村里住,一方面怕他给傻女儿气受,另一方面他也想照顾他们一把。赵辉到了我们村以后,他不修鞋了,用倒骑驴车,在村里的集市上卖点零货,有袜子,内衣内裤,针头线脑,拖鞋之类的小零货。
老娘也跟他过来了,仍然帮他带孩子,傻媳妇有时会帮婆婆抱柴火,干点零活,但不怎么听话,婆婆说多了就跑回娘家,婆婆拿她也没办法,她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赵辉干了两年之后,又买了一辆电三轮,这样他不用在下雨天,累死累活的推车了,省了很多力气。他的生活一切向好的方面发展,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但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儿子四岁那年的夏天,她母亲把孩子哄睡,锁上门开着窗户,去村里小超市买袋洗衣粉,在路上和熟人多唠了一会嗑,当她回家时,看见孙子不见了,她知道是傻媳妇,从窗子进屋把孩子抱出去玩了,她发疯似地四下寻找,她怕找晚了,孩子有危险,傻媳妇不懂深浅。
以前有过一次,她把孩子用被单裹着倒着挂在树上,还用树枝抽打着包孩子的被单,当时孩子已经哭得脸发紫,差一点没了气吸,好在发现急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一次真的又是她,把孩子放在西院邻居家羊棚子前,赵辉母亲大老远,看见傻媳妇,她骑着一只大母羊,冲着孩子这方向跑来,孩子已经吓得哭不出来声了,可这傻子啥也不懂,还连笑带喊着让孩子站好,当赵辉母亲跑到孙子跟前时,傻媳妇骑的大母羊,正好顶在孩子的脸上,四岁的孩子,能有多大的力气,立刻被羊顶翻在地,那只羊顺着孩子身上踩了过去,傻媳妇也从羊上掉下来,气急败坏去打羊了。
当赵辉母亲慌忙抱起孙子,孩子的小胳膊小腿,都被羊踩破皮流血了,再看孩子的脸都是青紫色,而且不敢睁眼睛,赵辉母亲把孙子抱回家,活动活动孩子的胳膊腿,都没啥问题,也没有伤到骨头,这才放心。那一次赵辉真的生气了,打了傻媳妇,也是结婚五六年以来,第一次打过傻媳妇李秀,她差一点要了儿子的小命。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赵辉发现儿子的眼睛有毛病,看东西斜视,刚开始不那么严重,后来到了过年时,孩子越来越重,看右面东西脸朝前,而且看左面,不能像正常人向左转,是绕一圈才能看到。赵辉心慌了,带着儿子去县里医院检查,医生说受外部撞击,引起斜视,孩子斜视较重,需要矫正,医生建议去省城大医院,去做效果更好。
回到家里的赵辉,犯了难了,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只够温饱,哪有余钱给孩子治病啊?
但不管怎样,还得筹钱给儿子治病,他跟老丈人说了,岳父给拿了五千元钱,他准备筹一万五千块钱,他又跟两个弟弟借了四千块钱,他们哥俩每人两千块,还差六千,实在没招了把他自己十亩地包了出去,一包二年总算凑够了,一万五千块钱去了省城医院了。
住了六天院回到家里,等待孩子眼睛恢复。临出院医生说,孩子右眼视力不乐观,有可能恢复不好会失明,那只眼睛外伤太重,还得二次手术,才能保住孩子眼睛。赵辉每天都在提心吊胆的度日,期盼着儿子的眼睛,早日好起来。但还是没能保住孩子的右眼睛,右眼弱视模糊不清。
他还想筹钱,去儿子做二次手术,可他自己又出了状况。他这些年风餐露宿,劳累过度,再加上体质差,得了风湿性关节炎,每天疼痛难忍,自己明白家里的处境,他放弃治疗,就想把儿子的眼睛治好,每天忍着疼痛依就去出摊卖货。
村里人都可怜多灾多难的一家,好多好心村民自发的,给赵辉一家捐款,你家五十,她家三十,村里五六百户,大部分人都捐了,大概有一万五六千块钱。
赵辉又去给孩子做二次手术,但终究拖的时间太长,孩子眼球玻璃体有问题,具体细节我没问,总之就是错过治疗时机,孩子右眼睛也只能那样了。
再说赵辉自己,每天拖着病体出摊,他的关节炎,一天天的加重,只吃一点止疼药,缓解一下,他儿子十岁时,他连出摊卖货的力气都没有了,腿疼弯曲变形,自家大门都走不到。
一家四口人,只有他母亲算是好人,但也是一身毛病,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还要伺候三个人,可想而知有多难。好在孙子能帮上她一些忙,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孩子上学学习挺用功,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帮奶奶干活,小小年纪很懂事,会骑电瓶车帮奶奶拉柴火,收拾院子等。
前年赵辉回他原来的村子上,办理了三口人的低保,虽然他不能干啥了,总算生活上有了一些保障。傻媳妇李秀每天仍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忧无虑。
尽管生活如此不堪,赵辉仍没有放弃生活的动力,他在网上寻到了一个挣钱的路子,开起直播,他这两年粉丝数不断增加,多少有了一些收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供儿子读书,让儿子好好上学,儿子懂事也有上进心,希望儿子能考上大学,了确了他一辈子没上大学的心愿,也希望儿子有个好前程。
网友四:
11岁女孩集市卖鸡,想换钱买鞋,黑心女给假钱,鞋没买成倒贴大公鸡加10块钱,女孩安慰奶奶:鞋跟剪掉还能当拖鞋穿!
师范毕业,我被分到贫困县的一个村小,我第一次懂得人性的灰暗,第一次见识农村孩子的艰辛与不易,也第一次体会落后和贫穷对一个人的影响。
师范刚毕业,我被分到一个贫困县的村小。从市里出发,坐3小时的客车到镇上,再坐2小时中巴车到乡里,五六个小时的车程,让我腿脚发软。
终于下车了,我拖着行李箱站在路边张望。一个中年男人推着自行车跑过来:“你好!你是新来的杨晓彤杨老师吧?我是麒麟小学的戴老师,校长让我来接你!”我赶紧点头称是,笑着说:“你好,戴老师好!谢谢谢谢!”
戴老师接过我的行李箱,放到自行车后座上,用麻绳绑好,大手一挥:“我们走吧!”他推着车子在前面走,我跟着。蜿蜒在田间地头的小路,仿佛没有尽头。
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我大致了解了学校的情况:这是所非常小的学校,一共5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二三十个孩子。一共有6个老师,3个正式老师,3个代课老师。
不知道走了多久,戴老师停下来,指着前方回过头对我说:“马上到学校了!”我抬头望去,一个小山丘上,隐约可见红砖青瓦,一面五星红旗在绿树青山间正迎风飘扬。
爬上山冈,平整的操场上有个简易的篮球架,对面有两排平房,戴老师说那就是教室。教师宿舍在教室的后面,五六间平房连在一起,最左侧是厨房,有个男教师的家属在这烧饭。再后面有一个茅厕。
安置好后,我到校长室报道。校长热情地接待我,让我当天好好休息,先熟悉下环境。躺在单人宿舍里,我浑身酸痛,回想这偏僻的小山村,破旧的校园,我心里酸酸的,对未来一片茫然。
第二天排课的时候,校长不停地问我:“五年级语文可以教吗?” “四五年级英语可以教吗?”“还有三到五年级的科学也可以吧? ”
校长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学校小,教师少,而且教师老龄化比较严重,学历也低,你是正规师范毕业,你就是大家的希望。”
初来乍到,我也不好拒绝。从早到晚,我一天要上五六节课。好在那时年轻,有干劲,一节课上完接着下节课,活力四射。
刚上五年级语文时,我发现孩子们不会写作文,只会认字抄书,闭着眼背课文。无奈之下,我跟他们说:你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经历什么事情,心里当时怎么想的……你把这些写下来,就是作文。
我布置的作文不限体裁,不定标题,只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哪怕是记流水账,字数不够也没关系,但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孩子们很听话,开始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很快,从学生的作文中,我了解到小明的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他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小强有三个姐姐,没上学,都出去打工了;小花家的猪生了6个猪崽子,她妈妈天天让她放学出去割猪草……
一天晚上,我在宿舍看学生作文,有写下课喂猪挖野菜的,有写在家和弟弟妹妹打架吵嘴的,也有写和父母一起在田间地头劳作的……
读着孩子们用稚嫩的文笔描述的生活场景,我不禁莞尔一笑。看得出来,虽然家境贫寒物质贫乏,但孩子们在父母长辈的呵护下大都是快乐而满足的。
突然,一个叫王晶的女孩的作文吸引了我,还没读完我就忍不住泪流满面。
听戴老师说,王晶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都不在了,她跟奶奶两个人生活。奶奶已经70多岁了,在乡亲的帮助下种点田地,只够奶孙俩的口粮。每次开学交学费的时候,她总要拖上很久才能凑齐。
王晶这次写的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件事”。她写的是上周末她和奶奶去赶集卖鸡的事。
去卖鸡的原因是因为她长个了,鞋子实在是穿不下,她央求奶奶买一双新鞋子。奶奶答应了。
于是,周末趁着赶集,奶奶带着王晶抓了一只公鸡打算去卖掉换钱。家里其实还有两只母鸡,但奶奶舍不得卖,因为这两只母鸡是家里的大功臣,王晶的学费就是靠一个鸡蛋一个鸡蛋卖钱攒出来的。
她和奶奶到集市后,就蹲在街边的一个角落里等人来买,但很久很久都没人过问。农村人一般自家都养了鸡,买鸡吃的人很少,也舍不得花那个钱。
临近中午,一辆轿车驶过,下来一个穿着超短裙戴着墨镜的女人,她踩着高跟鞋,站在她们面前,用涂满红指甲的食指指了指大公鸡,问多少钱。奶奶怯怯地说:40。
女人没有还价,她翘起兰花指,从手提包里抽出一张50的钞票,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递上前,示意王晶来拿。王晶站起来,接过递给奶奶。奶奶从衣兜里掏出手帕,一层一层地解开,一毛五毛一块地凑了10元给她。
女人提着鸡上车走了。奶奶拉着王晶的手,高兴地带着她买鞋子。奶奶说:“中午集市快散了,这时候买更便宜呢!”
在一个卖鞋的摊位上,王晶试鞋子,奶奶站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孙女。王晶本来看上了一双灯草绒面的红底黑白小花点的花布鞋,但要20多,她舍不得。最后挑来选去,选了一双12元的解放鞋。
奶奶说,要大两码的,小孩子脚长得快,可以多穿两年。奶奶小心翼翼地摸出手帕,拿出那50元准备付钱,结果摊主告诉她们这张50元是假的,拒收。
两人都蒙了,奶奶拿着那张50元钱的手颤抖着不停地捋平擦干净,“怎么可能是假的呢?你再看看!”讲了很多好话试图让摊主收下,但还是被拒绝了。
换另一个摊位也遇到了同样的后果。
奶奶哭了。
摊主们都看笑话一样地看着她们。路人也都笑着摇摇头走了。
看着奶奶那么难受,王晶双手紧紧抱着奶奶的腰,哭着说:“奶奶,别难过了!我不买鞋子了。我们回家把这双鞋子的鞋跟剪开,还可以当拖鞋穿。”
奶奶放声大哭。她牵着奶奶回家,奶奶一路走一路哭。一路骂。骂黑心的女人,骂困苦的日子,也骂自己的无用。
她记得那天很冷,看着奶奶不停地哭,她也很难过。这就是她最难忘的一件事。
好心痛!
平时,在学生的作文后面我都会写几句话,或调侃或鼓励,但那天在王晶的作文后面我没有写下一个字。我没有点评她的作文,也没有让她在课堂上读出来。
过了一个多月,我以家访的名义,和戴老师一起在某个周末去了王晶家。三间土砖垒起来的房子,毡草棚的顶,窗户用一块破布蒙着。外面阳光明媚,屋里却很昏暗。
奶奶见老师来访,很激动。我们告诉她,王晶很听话,学习努力,有希望考上镇上的初中。奶奶一听,拉着我的手直抹眼泪:“这孩子命苦,一出生她父母就出去打工了。冬天,在地下出租屋里烧炭取暖,煤气中毒,都没了。这些年我们相依为命,说是我养她,其实是她陪着我这个老婆子。……只是我年纪越来越大,哪天我走了,她可怎么办啊!”
我们安慰她,好好保重身体,陪着王晶长大,等到王晶孝顺她的那一天。王晶坐在奶奶身边,有时拍一拍奶奶的后背,静静地听着我们讲话。她的眼睛亮晶晶的,看着我,我对着她笑,她也回我一个微笑,很甜,又有点酸。
回到学校,我找到校长,要匿名资助王晶,每月从工资里拨出一部分,直到她高中毕业。校长同意了。于是,我以社会人的身份默默帮助王晶上学。
一年后,我离开村小,调到了市里。不久,校长告诉我,王晶没上初中,已经跟人出去打工了。
听说,她在外打工,很卖力,很能干。
听说,她结婚了,生孩子了。
听说,她把奶奶接过去,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结语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像被一道屏障隔离了外面的文明、繁荣与热闹,仿佛只有无穷的贫穷、孤苦和不知所措。
这无形的屏障,就像一道铁栅栏,会限制很多,也会隔离很多,但不影响阳光撒进院落,也不妨碍一根藤蔓从栅栏里伸出枝条,开花,结果。
想要跨过这道栅栏,只有努力地翻出去,将栅栏远远地抛在后面,向着心中的太阳前进,前进,再前进。
网友五:
有一次,打滴滴车,上车以后,和司机师傅闲聊,聊到是兼职还是专职的时候,司机师傅说是兼职,我会兼职还好点,没那么累,司机师傅,停顿了几秒说,我打三份工,对于我来说,都不知道,累叫啥了。
我说这么累,做啥,钱不是一天赚的,把身体累垮了不行,司机师傅说,我也不想那么累,但家庭情况,不能不让我努力赚钱,这时司机师傅就和我聊了起来,司机师傅说,他媳妇也打三份工,家里两个孩子,老大,十岁了,是自闭症儿童,老二,六岁,身体不好,家里父母都是体弱多病,根本帮不上任何忙,我说,那你们出来上班,家里两个孩子怎么办,司机师傅说,偶尔会让邻居看一下,上班的地方不让带孩子,其余时间,让两个孩子自己在家,互相照顾,中午的时候,回家给两个孩子做饭,做完饭,再出来干活,我说,两个那么小的孩子,也照顾不了彼此,司机师傅说,照顾不了也得学,老二通常都是玩累了,趴在地上哭着睡着了,老大,总是在一边玩玩具,不想玩了,就乱蹦乱跳,大喊大叫,但左右邻居都挺理解的,每次回去两个孩子,都是一身伤,家里乱糟糟,每次我们下班回去,两个孩子都睡觉了,我们两口子也累的饭不想吃,到头就睡,因为明天还要早起。
听完司机师傅的话,我心里五味杂全,很同情他们,更心疼那两个可怜的孩子,活着,没有容易的。
网友六:
生活艰辛的人?我脑海里首先闪过的是一对老哥俩,谭乔谭警官执勤时遇到的可怜老哥俩。
这天,城市安好,阳光明媚。谭警官和往日一样,带着节目摄制组在马路上遛达。自带单口气质的谭警官,自信满满,又可以找机会用观众喜欢的方法普法执法。
这时,一辆三轮车驶来,三轮车上装着细木头,细木头装的很散,最上面还坐着一个人一只狗。
这还了得,也太危险了!谭警官快步向前,急忙拦下。司机是个中年人,一脸黝黑沟壑,衣着陈旧肮脏,却戴着一副不知哪里捡来的时髦眼镜。
谭警官:"怎么能把车装成这样呢?太危险了!"
中年人嘴唇翕动着没吱声,像根漆黑的木头。
谭警官:"太危险了,上面还坐个人,三轮车随时都能翻掉的吧。"
中年人露出一丝丝笑意,没有说话,双手僵直的垂在两边。
谭警官:"你搞这么危险,你爸爸知道吗?"
中年人保持不动的姿势,却开口小声说:"爸爸死了。"
谭警官急忙说:“不是不是,那你搞这么危险,你妈妈知道吗?"
中年人依然平静:"妈妈死了。"
谭警官似乎不知道怎么接话了,说道:"不会吧?这话说的,你搞这么危险,那你媳妇知道么?"
中年人:"媳妇死了。"
谭警官:"那你孩子知道么?"
中年人:"孩子死了。"
谭警官:"不会吧都没有了?"
中年人:"媳妇难产,都死了。"
谭警官收起了笑脸:"那你家兄弟姐妹呢?你哥哥呢?"
中年人:"哥哥死了。"
谭警官惊呆了,一脸错愕,"那你弟弟呢?"
中年人指指木头堆上面那个人,"弟弟还在,上面坐着。"
谭警官伸出手,对上面那个人喊:"你赶紧下来吧,上面太危险,小心掉下来。"
中年人又说道:"弟弟小时候吃药吃傻了,是个傻子。"
谭警官看着车上面那个弟弟,几十年没洗过的污色衣服,神情木然。
谭警官:"你们哥俩生活?"
中年人:"是,我照顾弟弟。"
谭警官被人间疾苦震惊了,不知道怎么处理才好,如何不枉律法,如何不负性情。
以后要遵守规则的话他说不出口来,他亦不知如何面对!
挺大的一大家人,先后遭遇不幸,太多悲伤压下来,使中年人沉郁木讷,更多的时间里都是长长的空白,沙漠一般的沉默。
没有沉默是金,他只是不知说什么。
老哥俩拉一车细木头,如果是给自己拉的,值不了多少钱,如果是给别人拉的,也挣不了几个钱。
从衣着神情,可知活的艰难。老哥俩就这样相依为命,日复一日,卑微的活着。
看着他,我总想起《隐入尘烟》里的马有铁,都是看不见希望的人,老木头一般活着,不痛不痒,不声不响。
马有铁后来有了媳妇,生活有了一点点亮光,可惜还是熄灭了。
这中年人有一个需要照顾的弟弟,再艰再难,也算一点念想。
我们为什么活着呢?
网友七: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到底有多艰辛是别人无法体会和想象的。虽然我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却还能经常看到还有很多生活更为艰辛的人,真的是只为了努力活着。
经常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婆,佝偻着腰,拖着一个大袋子在街上捡垃圾。老婆婆看上去应该有七十多岁,身体也不是很好,走的很慢,每次看到她都是在走路,从来没有停下来歇过。
无论天晴下雨,老婆婆从来没有休息过。夏天最热的时候,大中午太阳火辣辣的,经常看到老婆婆穿着短袖,带着一顶有些变了颜色的白色帽子,奔波在垃圾桶之间。下雨的时候,只要不是很大的雨,老婆婆也没有停下来,从来也没有打伞,一只手拎着一个大袋子,在街上匆忙地走着。
不像有的捡垃圾的,只要纸壳子。只要是能卖钱的,老婆婆都捡。除了纸壳,用过的纸碗,广告纸,泡沫块,她都不会嫌弃。有时候看到老婆婆的袋子里装的满满的都是杂七杂八的油乎乎的,说实话,让我拎着袋子我都会觉得难受,但这却是老婆婆的全部生活来源。
今年春节天气不好,一直阴雨湿冷。没想到的是,竟然在正月初一早上的时候,我又看到了老婆婆有些佝偻的身影,在路边垃圾桶里翻找着。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让老奶奶连过年都不能或者不敢休息呢?
对于老婆婆的印象,也就是那在垃圾桶边忙碌佝偻的身影,一个比她自己还大的袋子,可给我的感受就是凄凉、难受!也许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生活到底有多艰辛,也许只能形容为在竭尽全力的活着吧!
网友八:
医院里的一个护工,当时五六十岁左右,在病房里搞卫生、帮病人取药、送标本、更换床单、推病人去做检查什么的,反正基本包揽了病房里最脏最累的粗活。
因为病房里随时有各种杂事,医生护士病人随时都可能叫他帮忙,护士长便把科室厕所旁边的一间杂物间给他住下,以便他24小时随叫随到。
他在那个仅能转身的杂物间里放了一个小板凳,搭了一个上下铺。后来,他的老婆也来了,跟他住在一起。他每天做各种杂事,她老婆便在病房里陪护病人也赚点钱。
他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偶尔也会过来,一家三口坐在杂物间的铺上一起吃个饭。
他就这样在病房里干了很多年,每次病房里有病人去世的时候,他都很积极地去帮忙穿衣搬运什么的,因为做完了家属通常会给他一个红包。
后来,他们离开了病房,原因却不大光彩。因为有人发现他每天帮病人取药的同时,私下里却把部分药品偷偷拿出去卖了。
好在护士长没有追究这个事情,只是坚持换了一个工人。
他的护工生涯结束后,听说回老家去了,日子过得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