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店倒闭后,老板都去干什么了?
我见过一实体店老板,她是一个开饭馆的,地址在石家庄市长安区建华大街附近,年纪在四十岁左右,东北人,说话干脆利落,待人接物客气。说起来我到这家饭馆吃饭也是一次偶然。
二O一九年,那时我在石家庄育才街上开店,一次儿子跟好友去吃饭,好友便领着儿子去了那东北人开的饭馆,等吃完饭回家后便告诉我,说这家饭店的菜味道不错,价格还不贵,值得去。听儿子说完,我便把这家饭店名称记住了。
不久后的一天中午,有客人来我家串门,我便带着客人去找这家饭店去了,可在建华大街找了好久也不见,只好打电话问儿子,儿子笑了:″这样吧正好我中午饭没吃呐,你就在建华大街与跃进路口等着我,我一会就到。″时间不长儿子开车就来了,他领着我们一行四个人就去了这家饭馆。难怪我找不到,原来这饭馆藏在跃进路上的一个小胡同里,连车都开不进去,见此情景我怀疑儿子骗我,这样的小胡同能有多好的饭馆呢?
一进这家饭馆,老板娘便热情打着招呼,单等我们一落座,老板娘双手拿着菜单递给我,让点菜,旁边男主人把茶壶送上桌。
我记得点了这几个菜:青椒炒猪肝,炸小鱼,锅包肉,酸菜炒肉,小鸡饨蘑姑,粉丝炒肉沫,一盘大虾。我还想点,老板娘却说:″大哥,你先别点了,就五个人,这些菜足够吃,我的量大,多点吃不完白瞎了。″她一说完,我心一热,这老板娘实诚。
等菜一上桌,果不其然,个个都是大碗,有的还是大盆,再一吃,众人齐喊好。说实话,这些菜放在大酒店那个也得七,八十块娥。
我们喝完吃完,一算账,连同饮料,米饭,加上炒菜总计才二佰六十多块钱。从此,我只要请客便去这家饭馆。
后来,我因为店里的房租涨了,顾客也少,便从育才街撤店,想想自己也五十多岁了,干脆不开店了,搬至四中路68号大院住了。离那家店远了,也就不经常去了。
前几天,老伴儿去棉四灌香肠,回家的路上,在谈北路碰见一人,骑着电动三轮,车上装着满满一车纸箱纸盒,用绳子网住。再仔细一看,却是那饭馆老板娘,问其原因,告之我老伴:″饭馆让人拆了,想再干饭馆又没好地方,也太贵,弄不好就赔钱,先将就着挣点饭钱″说完,骑着三轮车急冲冲
离去。
老伴回家告诉我这事时,我愕然,怎么可能呢?一个把菜炒得如此之好的老板娘,怎会去四处找纸箱呢?我深深叹了一口气。
网友二:
本世纪最悲哀的莫过实体店,政府没有定义实体店为实体经济,实体店发展区区10余年,90年代还是供销社的时代,还没等升级发展起来却承载着地方消费的再循环主力,他们在地方被网购的网店的说为二蛋犯,然而他们挣的钱却大多数花在当地的餐饮,娱乐,房产,汽车等消费上,立下汗马功劳,这么说不为过一旦这群被称为二蛋犯的群体出现了就业难增收难,那么上面所说的各行业必定出现消费颓废,原因简单啊,所有地方的除二蛋犯的其他各行业都不要指望电商平台头号主播老铁们过来你当地消费一分钱,所以就导致大家都觉得钱难挣,大家没钱消费了,可悲的实体人二蛋犯。
网友三:
实体店=“夫妻店”
大多数实体店,都是“夫妻店”,不管是以丈夫为主,还是以妻子为名,有的是夫妻二人共同经营,有的是一人经营,一人辅助,但这样的“夫妻店”在家庭收入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甚至直接影响了一家人的生活来源与支出。
一次创业失败,全家人还债一辈子
实体店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属于小投资的创业。夫妻双方拼凑了些钱,找店面付租金店内装修,买材料进货等等,忙完前期准备,店就开门营业了。不管是餐饮,百货,还是其它。以前开店早的,确实都赚到钱了。进入二十一世纪,实体店若没有特色,或占据位置好的有利条件,生意是一年不如一年。尤其是2017年以后。很多实体店不赚钱,苦苦支撑,甚至借钱维持。直到资金链断了,破产关门为止。然后欠了债,过起了另一类生活。
我认识很多这样的实体店老板
去年在义乌认识一位江西人,曾在杭州某大商城,租了两间门面做餐饮,可是开业后生意清淡,门可罗雀,半年就将投资的四十多万赔个精光,还欠下了十几万,无奈和我一样,跑到义乌,开始了摆地摊生活。还有一位湖南老板,在老家曾开三家超市,哪知从2020年疫情影响,超市生意一落千丈,最后只能关门止损,欠了近100万,也到了义乌,他比我小几岁,也有五十左右了,每天在快递公司打包扛包,夜班工作时长十二小时,很累的。但他有个儿子在北京上大学,必须多挣钱。好在儿子懂事,暑假也来义乌,父子两一起干。
一般四十岁以上找不到好工作
倒闭以后,欠了一身债,首先会考虑找份工作,生存下去,再寻机会发展。哪怕去工地搬砖,送外卖,或者去做保洁,保安。毕竟大多数607080后对电脑不懂,没有其他特长。对吗?
网友四:
现在的城市街头,门市很多都空着,没了原来的繁华,人来人往的热闹。有的更是经营不善,一年半载就会换一个商户。
很多人会重操旧业,我们在工地就遇到好几个这样的人。原来俩口子就是工地打工的,做粉刷。赚了点钱就自己开了家小饭店,疫情一来,饭店关门了,房租都交不起,妻子在家看孩子,老公找到原来的工友,来工地打工赚钱,来维持家庭生活。
还有的原来开出租车,赚点钱开了一个服装店,本来生意就不太好,疫情影响更是雪上加霜。只好让妻子处理积压的服装,自己又开起了出租。也是不太理想,不过也没有别的办法,年纪大了受不了累,只能凑合生活。
年轻的去送外卖,或者去快递公司,好在哪里都需要人,只要勤快一些还是能赚到钱,维持生活的!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啊!
网友五:
一年半,干倒两个实体店,三个某团外卖店,现在第三个实体店,第四个某团外卖店又开始了。
“我是打不死的小强”
看到标题,一定有很多朋友不信,一年半的时间,两个实体店,三个某团外卖店都干倒了,有这么多资金和精力去折腾吗?
其实有这样疑问的朋友大多是没经历过实体店运营的,很多实体店可以灵活的转型,搬迁,某团外卖店更是如此。
1、倒闭不代表赔钱
提到倒闭,很多朋友的反应就是赔了。其实不然,以小吃行业为例,只要你的店面不在人烟稀少的位置,只要你别搞成“狗不理”,别违法经营,别整天对顾客甩脸色,那就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不存在赔钱。店面升级而进行的闭店,换门头,搬迁,都是小吃行业很常见的现象,并不是你看到的关门了就是倒闭了,赔了。
很多设备都是通用的,增加新产品未必一定增加或更换设备。
小吃大多易操作,上手快,一个配方就可以增加一个或几个新产品。
利润高到你想象不到,如果你认为卖一份赚一份就是高利润,只能说你还属于外行,在小吃行业,卖一份赚两到三份属正常现象。
百人百口,小吃行业没有标准。很多特色小吃说好听点叫“妙手偶得”,说不好听是“瞎鼓捣”出来的,所以只要不做成“狗不理”便不会赔。
2、换一个营业执照便是一个某团外卖店
某团外卖店的开设更是零成本。身份证,营业执照便可申请,通过后,上传图片,设置好价格即可营业,去某团商家版APP可看到,很多商家的运营经验都是倒闭了三个店五个店后总结出来的。这也是无奈之举,两个月内如果流量没上去,这个店基本无回天之术,规则是平台设定的,商家只能去顺应规则。
所以那些倒闭的实体店,老板们大多继续做老板,只是换了个地方或者换了个门头而已。
网友六:
自从电商兴起后,网购的人越来越多了,很多实体店就关门大吉了,实体店倒闭后,有的原先有一技之长的,又重操旧业,昨天我去河东梅湾路闲逛,看见我的堂弟在收废品,一身脏兮兮的。我就问他饭店为什么不开了,他说,“生意不好做,所以就关了店门,来到梅湾路收废品的,他说收废品有保障,只赚不赔”。我表姐原先也是开服装店的,生意本来就不太景气,自从电商兴起后,再加疫情的影响,就更加雪上加霜,生意就更难做了。没办法,只好将服装店关了,将门面退了(因为她租有二个门面,又在主街上,每月租金一万六千元)她现在两口子摆地摊,她说卖点赚点,就少亏点,最起码一万六千元租金是省了下来了,现在只要你走到(永州)河东,河面的主街上,到处挂有门面出租(都是永州市的黄金地段)确无人问津。还有些店主,做起蔬菜生意来了,我想,在中国这个国度里,只要你勤奋,总不会饿着,路在自己脚下,就看你怎么走。
网友七:
我们这条街上,几户隔三差五就有新的店开张,也有新的店倒闭,招租的告示陆续街头贴到街尾,作为这条街上的房东之一,见过了太多实体店的悲欢离合,今天就讲两个真实事件:
晶晶夫妻俩原先在北京打工了,后来家乡建开发区商业街,收了他家一块地,作为补偿给了商业街一个门面,隔壁是个小型超市,生意火爆,对面是几家饭店,晶晶也就学隔壁做起了超市,由于做生意比较死板,不懂得让利于顾客,每次买东西都可丁可卯称量收费,而隔壁老板娘从来都是抹零,买的多了赠个不值钱的小东西,渐渐晶晶超市没有顾客,仍旧去了北京打工,门店出租给一对卖早点的山东夫妻,卖山东大包子,生意着实红火,开了三年,关门歇业,因为原本夫妻俩就是为了孩子读书,特意来我们这做生意,求租房让孩子有学位读书,现在大孩子考进重点高中,小的也到了考初中时,换到市里学校附近继续做生意,随孩子辗转。
网友八:
有一位同学,因为住在一个村,我们在一起同班上了十年学,他身高不高,只有一米六几,但却头脑灵活,八四年考入“兰州理工大学”,四年毕业后,分配到当地县城,唯一一所高中教书。
随着当时改革的浪潮,本来很好的一名优秀教师,却联系了几位同士,同学,借贷投资,开了一个大酒楼,奋斗了十几年,因生意不错,睁了很多钱💰。
随着资金的不断积累,同学,同士便产生了矛盾…。2015年,老同学跳出大酒店,自已在祁连山脚下,投资修建了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酒店,谁知,时间不长,因为要回复祁连山的青山绿水,同学一夜之间回到了“解放前”。前几月回去,在一所小学门口遇到了他,他说为了生活,现在,在这所小学当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