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北京是什么感觉?
做为一线大城市北京到底好在哪里?优越在哪里,都喜欢往北京跑?很多人都认为北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古典与现代结合的城市。大城市有大的发展,升迁机会大,北京的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景色很宏伟壮观,而且北京的交通和购物都很方便,对于吃货来讲,北京还有很多美食,小吃和北京烤鸭好吃。
2017年4月北京的一个重磅消息,4月20日,北京市今年棚户区改造名单最终版新鲜出炉!
随着这条棚改计划,可以明确了解到每个区的每个项目,共有128个棚户区改造、平房修缮和危楼改造项目开工,涉及36000户家庭。这些棚改既有最近确定的新项目,也有多年悬而未决的老项目,比如,宝华里项目、白塔寺项目、魏公村小区项目等。
对于这样一个重磅消息,是好还是忧呢?可能很多生活在北京的市民有各种心思,北京街道是干净 漂亮了,可是把老房子租给外地人做商铺给拆了,外地人全部搬走之后,却给老北京人在生活上带来了很多不便,外地游客到北京旅游,喜欢吃当地小吃,(很多都是外地人做的地道的北京小吃)却要到酒楼去吃,又贵又不地道,估计这也是一种生活在北京的感觉。
还有一种生活在北京的感觉,就是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压力太大了,上班路途遥远,上下班搭地铁来回要二,三个小时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如果自己开车,路上堵车也要一小时左右,这样气喘吁吁的赶到单位上班,也累的爬下了。其实在北京的工资也不是很高,就算是工资比二,三线城市高,可是再高也高不过生活上的物价上涨的快,雾霾比较严重,空气质量不行,还有让很多年轻人难以接受的就是在北京买房比登天还难,你得用你爸妈辛苦一辈子的钱买个首付,然后就是几十年的还贷,做一个忠实的房奴。
这就是在北京生活的感觉,可能还远远不止这些!
网友二:
我在北京生活的时间不长,还不到二十年,说说我的感觉吧,首先说,北京确是国际大都市,尤其医疗、教育,哪也比不了,但从生活质量上和幸福感上北京可能还不如一些四线小城,先说住房,如果你在北京有房还好,如果在北京没房那真是苦,北京租房贵那不是一般的贵,在北京一张床位在三四线城市能租一套房子,我所在的西城区,一张床位每月就得1000到1500元,这在小城完全可以租一套房子,其次是拥堵,北京那才是真正的堵,我回老家打车时过个红绿灯等个几分钟司机就抱怨说堵,我说这真不叫堵,有次我从广安门桥开车去交大,6.8公里竟然走了45分钟,我估计步行都差不多了,再说停车,在北京是没车烦有车也烦,没车烦是因为在北京没车真的不方便,最主要的是不是你有钱就能有车,得摇号,即使你是北京户口或在北京交社保超过五年了,也只具备摇号的资格,现在摇号的比例是三千多比一,比中大奖都困难,即使你有车了,停车也是难题,买一个车位最低得几十万,高的一百多万,在小城市都够买套房了,当你出去办事时想找个停车位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北京与外地最接近的是衣食,这与外地差距不大,当然说的是自己在家做饭,如果你出去吃饭店还是要贵一些的、钱没少花可能还吃的不满意,菜码太小了,北京人胃都小,谁叫你长个大胃呢,怨不得别人。所以如果你是个自由的人千万不要来北京,随便找个空气好安逸的小城可比北京强多了,还没有说到北京的户口,北京的户口那真是值钱呀,户口上附着的福利太多了(我说的是年轻人),说了这么多的北京的不如意,你会问,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北京呢,我认为在北京只有两类人合适,一是绝对有能力的人北京的平台大,你有多大的能力都埋没不了你的人才,举例来说你在一个三四线小城想找一个月薪五万元的单位就业可能很困难的,不管你有多大的能力,,但在北京是可以实现的,只要你能力足够,有你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机遇。再一个是
学历能力都够的年轻人,在北京你可以找到很多机会让你伸展发展。市场足够大,机会足够多,而且还会学到很多你在小城市学不到的东西。你会问我你为什么还在北京啊,你是哪一类呀,坦率地说,我在北京有一个小公司,生活糊口没问题,但大钱挣不到,所以只能这样了,还好,孩子争气,毕业后进了北京的一个单位,解决了北京户口,在我的资助下也买了房,所以我也只能这样了,但在北京仍生活不习惯,好在我退休了,自由了,选择了冬在南夏在北的游牧生活,倒也无所谓了,最苦的是哪些在北京无房、无户口、无特长、无资本、无技术、无高学历的打工人,生活是真苦啊,,如果你是他们的后代,当他们供养你们的时候,你一定要理解他们的苦楚,不管他们说的多么轻松,实际上他们在北京生活得很苦啊,都是血汗钱啊,我是不是说的有点跑题了,到此为止吧。
网友三:
13岁来到北京,算一算在北京已经生活了45年,没觉得有太大的压力。
刚来北京的时候,没房子住,曾有一年的时间是租房子住,之后是爸爸单位分了平房,所以住的问题没费什么力气。
我家在生活上也要比许多同学家好。刚到北京时,我爸爸的工资已经达到了105元,同学家父母的工资加在一起也才七八十多块钱,关键是别人家最少的也要四口人,像我家这样的三口之家,我同学中就没有。所以,我们家的 收入比别人多,花钱的人数却比别人家少,当然也就比别人家宽裕了。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
后来有了下海经商,有了万元户,和人家比,我们家的日子才显得不那么优越了,但一直没觉得有压力。再后来我自己买了房了,只是过了几年紧日子,真没觉得有压力,关键就是在买房的时候,考虑到自己的能力,对未来有了个预估,所以很快贷款就还完了,之后又有了钱,才买的车。
现在一些人感到压力大,主要是房贷的压力。如果房子买得早,那时价格也不会这么高,贷款自然就少,所以早买房的人一般都感觉不到太大的压力,而房子涨到好几万才买的,自然压力就会大了。
2002年我买房的时候,考察了半年之久,最后才决定买一个比较远的但价格便宜的房子。当时这套房子是130平方米,但总价还不到20万。主要是家里只有我一个人上班,还是不坐班,每周去单位一两次即可,所以远一点无所谓,因为这套房子的总价便宜,贷款只有11万,分8年还,每月只有1300多块钱,每月剩下不到1000块钱还可以生活。我当时考虑的是,工资、收入有可能以后会增加,所以以后还贷款会越来越轻松。
事实果然如此,收入是以后每年都有变化,每年都会增加一些, 渐渐地手上就有了一些积蓄,我就去银行提前还了贷款,这样原本计划八年还完的贷款,我只用了五年就还完了,生活也没受 影响。
2007年买车,也是在我有了积蓄之后才有的想法,当时也是因为手上够买车的钱了,才想到去买车,之前就没准备买。因为知道车是消耗品,买了之后不能增值,还得不断花钱,所以还是等有能力了再买。
对那种贷款买房买车的人的做法,我是持否定态度的,房子可以贷款买,但如果贷款已经让你有压力了,就不要为了面子再贷款买车了,否则每月又会增你的消费,压力自然就大了。
其实在北京生活,如果不向高标准的人看齐,只过普通人的平平常常的日子,还真没什么压力。
网友四:
我来北京6年半了,真正生活在北京只有一年半的时间。2014年来北京读的研究生,硕博连读花了5年的时间。博士毕业后进入在京单位工作,算是真正意义上开启了北京生活。
天安门
研究生5年的时间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在北京。博士期间,每天三点一线,实验室—食堂—宿舍,国家每个月发放博士补助,虽然不多,但是对于没有租房压力的我们来说也是可以勉强度日的。博士生活,没有遇到过真正的艰辛(除非导师特别的令人恼火),只有科研跟睡觉,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在北京。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生活在北京,要么是北京的土著,要么是经历过北京烟火气的北漂人,这种烟火气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生活在北京的人有很多,有各类的城市服务者、有白领、有程序员、有公务员、有老师等等,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与奉献构筑成了今天的北京,北京也让他们的青春与奉献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什刹海
作为北方唯一一个经济总量进入前十的城市,北京不仅依赖于它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更依赖于它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在北京,只要你有能力,总会找到让你发光发热的工作。这里相对公平,没有北方某些城市的人情关系,只要你肯努力、足够优秀,总会有出头之日。
中国尊
生活在北京,你会多次打卡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等这些小时候只能在教科书上看见的地方(几乎每次你外地的朋友来北京都会陪他们去这里);生活在北京,你身边的一件不起眼小事都有可能成为新闻头条;生活在北京,有时会偶然遇到各类明星,会遇到各种电视上的大领导;生活在北京,你会在这里遇到各种各样的奇闻异事……生活在北京,最主要的是你不舍离开,热爱这片让你沉醉而又奔忙的热土。
什刹海
每个人对北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在北京生活的人也就有一千种对北京的感觉。初来北京的人是踌躇满志、满怀欣喜的;在北京飘荡很久的北漂人,是无奈而又不舍离去的;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土著,是怀念而又无限感慨的……
颐和园·初秋
每个在北京生活的人都有不同的感触,或喜悦、或悲伤、或感动、或迷茫、或幸福、或忧伤……
愿每个在北京生活的人,一切遂心,万般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