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农村走出来的大部分人才为什么很少和村上有来往?

2021年11月24日 好文阅读 暂无评论 阅读 0 views 次

因为我正好是此类人,所以来回答一下我是怎么想的。

我祖上几辈都是农民,小时家境很不好,在村里也是比较差的那种。

小时候,我的学费都交不起,我还记得母亲低声下气去求人的样子。农民也不都是纯朴的,农村也有鄙视链,我们处于下端。也正因如此,我才努力挣钱,在外买了房。因为没受过什么村恩,自然也没什么要报答村里的意思。

我性格本身也不是很喜欢热闹,对吃吃喝喝打牌这些不感兴趣,而喜好跑步健身写字,这些爱好本身在农村就属另类。

我也曾想过加入他们,但发现他们每天就是想着去哪里玩,哪里搞野味,哪里吃喝,心思都不在事业上。

我并没有瞧不起谁,但村里的小伙伴们自己有自尊心,越穷的人自尊心越重,一个不小心就会伤到人家,不能开玩笑。我试过一次跟一个未婚同学开玩笑,结果对方发火了。我才知道要小心说话。

有时,我讲一些很正常的事情,像关于车子的,我以为很平常,但对于没有车的小伙伴,内心里可能就会多想。

事实上,我三十四岁,不单是跟村里的人往来少,跟外面的人也没多少往来。

人生是一个过程,不同的阶段遇到不同的人,都很正常。我现在认识的朋友,一认识就知道我的身份,他们会接受我这个身份。

但从小一起长大的,或看着我长大的,他们心里会不平衡,因为以前的我比他们差那么多,现在又比他们好那么多。

网友二:

从农村走出来的大部分人很少和村上有来往。这个问题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不能片面的理解来往多少。

说实话反是能跳出村庄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村里的人才,思维方式绝不同一般村民,有一定的过人之处,不服不行,不然他也出不了村寨,也离不开那一亩三分地。

走出村寨,立足外面世界,需要的是努力拼搏,建立自己的舞台,没有努力就没有江山,他们的努力不是请客吃饭,品茶斟酒,需要的是泪水和汗水的交融,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他们的豪车与别墅不简单的为了显摆,大多是为了撑门面增客户源所需,当然也是一定程度上的生活享受。

与村里人的来往减少并不代表与村里的割舍,没意义的哼哼哈哈能解决什么实际工作,道不同不相为谋吗。当然也排除极个别“成功人士”有高高在上的表现,只能说明他人品不够大气而已。

现在的世道真的是和以前不一样了,分享两个身边的例子,算是抛砖引玉,供朋友们闲余一乐。

一,村上有人担任学区校长,可最先倒闭的是自己村上的小学。

我们村上有很早的办学历史,也是周围村庄里面为数不多的出过绅士和地主的村庄。最早的学堂设在村上的庙院里,学子们在庙院大殿读书。

据说,我们村上的绅士是方圆百里惟一的读书人。农村每逢过年要给先人烧冥币。冥币用纸包好,还得在上面写字,农村称之为“符纸”。大意是烧化给某某亡人的,以免被错投给别的亡人,相当于如今的投送快递时注明收件人的地址姓名等。

因为方圆没有能“符纸”的人,就不得不求助于我们村上的绅士。而绅士老爷也是个“亮豁”人。把所有的纸包上的收件人都写成了自家的祖宗。这事竟持续了好多年!

后来成立民办小学,周围村庄的孩子也到我们学校上学。那时间是民办教师代课,每年家家还分摊收集些小麦做为老师的报酬。那时间的老师真的是一层天:行为处事有底线,有原则。威而不怒,诲人不倦。虽然刻板却不失师之风范!村小学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各项活动,都一直在乡镇名列前茅。

我们村学校开始颓废大约是在村上开始有公派教师和村上人担任学区校长以后。那时间考取个大专师范生就已经很吃香了。我们村又连续考出了多名师范生,在学区任教,有人还升任学区领导职务。村上人都说,我们村还真是文化之村,善出老师,村上办学大有希望。

可事实是,随着民办教师的转正或调离,村上开始缺少师资。教学质量随之下降,学生逐渐转学进了城市,学校最终成了乡镇里最先倒闭的小学。

那时间,我在村小学带了两年课。学校没有一个乡聘或县聘教师。我这个每年400元报酬的村聘老师,有近一年多时间,一个人带着四个年级两个复式班的课程。没有办公费,没有桌凳,什么都没有。

后来听说,校长还是偏向我们村上学校的。学区淘汰下来的旧桌凳优先分配给了我们村学校。我自己在“六一”节表演了一段节目,校长还非得给我评个奖。但是,村干部却嫌那些桌凳是旧的,不满意。先是赶走了村上的一名老教师,后来又给校长家属多划农田基建任务。说你拿公家工资,凭什么要全村人替你完任务?还拿计划生育威胁校长,扬言要砸校长的饭碗!

从那以后,我们村上的干部就和校长弄掰了。各种待遇也大打折扣,困难更是无人解决。村民们事后嘲笑说,村上出了个校长,就把办了多年的学校关闭了,要是再出个大人物,还能有活路?

二,难得出了一个县长,几十年却没见过其人一面。

我们村上出的最大的官算是个县长吧。具体在哪个地方任职,众说不一。因为我们压根就没见过其人。久而久之,很多人甚至不知有其人存在。

县长是我们村上最早地主家的后代,曾经在没有退休之前来过村里一次。那时间,有个老人喊着县长的小名,说,我还曾经抱过你,记得不?县长扶了扶眼镜,面无表情,口中哼哼了几声,再无下文。从那以后,直至退休至今,再没回过村里。

县长的夫人在地区扶贫办工作。我们村上那时是县农牧局对口扶贫的,给村上的扶贫物资也不少。有人说,和县长走动走动,拉拉关系,看能不能给村上弄个扶贫项目什么的!

村上有老人就说了:县长是人家的县长,是人家祖先的积修,与村上人何干?别说人家县长不理你,想想村上人是怎么样对待县长家人的!

怎么样对待的?打问再三,才得出答案:县长家是地主成份,村里没收了全部家产,批斗时父亲母亲被逼死。如此说来,和村庄没有感情,没有来往也算是正常不过的了!

又加之,县长来我们村上那年,恰遇一场百年不遇的雹灾,庄稼颗粒无收。有人说,全是县长惹的祸。“官不入民宅”,县长回乡,灾害自来。从那以后,县长就真的没有再回来过。从此:县长不知村里有人,村上不闻县长其人!各行其事,互不打扰!

村庄就像一棵树,历经风雨,结出了许多境遇不一的果实。果实成熟了,各有各的落点和归宿。很难因为是一棵树上的果实就必须要根蔓相连。过去事例,因果种种,孰是孰非,很难评说。万般自有因果,存在的也许是必然的。您说呢?

农村的资源(包括农业户口)这几年逐渐变得炙手可热了,农民现在也都接触外边比较多了,对这些信息相信都陌生,这点从农民的行为上就能看得出来,就拿办户口这件事来说吧,在农村60后的心中,城市户口就意味着“高人一等”“铁饭碗”,很多人都羡慕,不过到了现在,农村的80后对农村户口反而看得紧了,如果不是为了子女上学或者是买房,很多农民根本不愿意把老家的户口给挪出去,就算是要挪,农民一般也会“留个后手”,夫妻当中至少有一个的户口是在农村本地。

感受到农村变化的不仅仅有农民,不少城市人如今也更愿意到农村亲戚家走动了,因为道路通畅了,开车来回很方便,到农村亲戚家里不仅能带点他们自己种出来的蔬菜,有时候还能带点柴鸡蛋,家养的土鸡什么的回去,这些正宗的农货现在可是花钱都难买到。不过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农村,不知道农民注意到了没,在村子里边,有一些已经到了中大型城市买房定居的人,他们一般都不愿和村里的亲朋有瓜葛,有时候就算是有事儿回农村老家一趟,也是不与外人多说,办完就走了。为啥会这样呢?

1、有点“自命不凡”,觉得已经不是一个“段位”了

不得不说,现如今农民都在挤破头皮往城市里边扎根,那些已经成功的买房并且居家居主到城市的人也确实算是所在村子里边的佼佼者了,更多暂时还未能奋斗出来名堂的农民只能继续奔走在打工路上,从这一点来说,他们的确也有“自命不凡”的资本。对他们来说,如今已经脱离了农村,对于村子里边庄稼收成、家长里短的东西早就不感兴趣了,不管是老赵家里要娶媳妇也好,老李家里有老人去世也罢,总之没什么需要维持的必要了,所以说真是自家有什么事儿的话,抽出个时间回去一趟,匆匆办完就返回城市了。

2、生活方式已经出现了差距,避免不愉快

农村有农村的生活方式,城市有城市的生活习惯,总是不能一概而论。举个例子,就说吃饭吧,在一些中大型城市,餐桌,菜盘,碗筷勺子都是标配,吃饭的时候,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吃,在农村就没这讲究了,农民的饭一般都比较简单,饭做好了家庭成员端着碗,一个人盛一碗,有的蹲在大门口吃,有的则到邻居家一边吃一边聊天。

那些脱离农村户口的“新晋”城市人由于工作、生活等需要,渐渐地已经忘却了之前在农村的这种生活方式,更为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方式,所以说就算是回村里办事儿,去亲朋家里吃饭的话,可能也会出现生活方式不一样而引发不愉快的事情,城市人普遍嫌农村的大锅饭不干净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说与其这样,倒不如避免接触,这样起码不会让情况更糟糕。

3、交集过少,也没什么说的,硬要聚一起反而尴尬

现在正值春节期间,不知道农民注意到没,农村走亲戚有一个现象特别明显,那就是亲戚当中,同是城市人的更愿意在一起交流,吃饭的时候也喜欢坐的近一点,同在农村老家生活的亲戚也一样。这背后的原因你想过没?其实说起来很简单,不是亲朋之间一定要分出来关系更亲或者关系稍远,而是你让交集过少的亲朋硬要待在一起,其实不算什么好事,除了开头的时候彼此能够出于礼貌寒暄一下,此后就无话可说了。

反观那些同在城市定居或者是同在农村种地的亲朋,他们之间不管是聊收成也好,聊打工的情况也罢,都比较有共同话语,所以这也算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眼界决定高度,高度又决定了话题。对那些定居城市的农民来说,自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也就对农村老家的亲朋敬而远之了。

当然,也有些农民虽然比较成功,但是和村里的亲朋来往还是比较密切,因为父母在老家的村子里生活,自己又不能经常在跟前伺候,所以还要仰仗村子里的亲朋多帮忙,可这种情况往往是随着老人的离开,逐渐关系就会减弱,一直到自然消亡,也算是一件虽然心酸,但是无奈的事情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分享,评论,让更多的农民都能看到。

现在,很多有条件的农民都在城里买了楼房,当上了城里人,但他们一直和村里人保持着密切良好的联系,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会专程来帮忙,确实来不了的,也会托人把份子钱捎来。这样,虽然不住村庄,但感觉他们还是村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偶尔来村里,村民们都会争相请吃请喝,像亲戚一样对待。是的,他们虽然当起了城里人,但以前建立起来的淳朴乡情,是不会因为距离的拉伸而变淡变凉的!

不过也有例外,有的人家一旦全家进城,就和村里人断了一切来往,村里人有红白喜事,他们既不来人,也不随份子,而他们的所有情况,村里人也是一无所知,真是形同路人,就跟他们在村子里曾经没有生活过一样!这是为什么呢?是当上城里人以后,眼光高看不起农村人了?还是怕村里人有困难时求奔打扰他们?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也难以揣测!

不过笔者发现,但凡这样的人家,以前在村里的时候和左邻右舍的关系都不太融洽,也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还经常和村里人吵架干仗,鸡犬相闻而相互很少走动。住在一个村子的时候都很少来往,都不相互帮忙,离开村庄后不和村里人走动联系,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这样另类的人家也挺可怜的,家里一旦子女结婚,老人寿辰什么的,除了自家的几个亲戚朋友,没有一个村里人去帮忙捧场,感觉也是很丢面子的,虽然亲戚朋友口里不说,心里肯定也会有一些想法:一家人怎么混到了事情场合没有一个乡邻来往的地步?一定还是自己有问题吧!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不管你多有钱,多高贵,村里人有事你不来,你家有事村里人照样不会去!现在的人谁家也不缺吃不缺喝的,凭什么非要巴结你呢?不懂礼尚往来,不积攒人脉,别的事情都好办,自己家的老人去世了怎么办,谁给挖坟?谁给抬棺?谁给料理?总不能你们一家人抬埋安葬吧!常言说,远亲不如近邻,在白事上没有村里人帮忙料理,是寸步难行的,真不知道这些人家是咋想的!

笔者曾见过一户人家,自以为自家有钱,从不和村里人来往,结果老人去世了,门里没有一个帮忙的人进去,这下他们一家才慌了神,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情急之下,只好到家家门口一遍一遍磕头请人,才把逝者安葬了。从此之后,大凡村里人有大小事情,这家人帮忙特别积极踏实。是的,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

网友三:

不是看不起,而是你根本没法来往。拿我们兄弟两个来说,我们有四个叔伯,三个姑姑,三个姨妈,一个舅舅,同辈那就更多了,三个堂兄弟,五个堂姐妹,表兄弟姐妹9个,姨兄弟姐妹8个。如果说最普通的人情来往,你大概算算一年得多少?而我们离老家自驾的话至少一天一个来回。除了生意人时间自由,大多人进城了都要按部就班上班的,哪个单位能让你这么请假?

另外我们老家有种说法,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很自然而然地就逐渐疏远了,以前大家离得十里八乡还不明显,现在各自在不同的地级市甚至是不同的省,不疏远才怪。每年回家也都带两个儿子看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我一个叔叔也算是我们当地的成功人士了,可村里人私底下对他却没有好的评价。早在一九九几年的时候,叔叔就到北上广打拼了,在北京开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慢慢地做大了起来,从去年开始就受到疫情的影响,加上他们公司内部的一些问题,他不得不把公司转到了四川。

据说是亏了点钱,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在北京还有一两套房,公司也没有垮掉,情况还是不错。

在我们村,他的威望还是很大,因为有钱,村里每个人表面都恭恭敬敬,不过只是做做样子罢了!

但是私底下大家又是另一种态度了,因为叔叔跟村上的人少有来往。都知道我们都安是大石山区,曾是出了名的贫困县,像他这种身份的人,不说为家乡做多大的贡献,但至少跟村里的人应该有些交集吧!然而并没有,就连我都没怎么见过那个叔叔,更加不用提村里的其他人了。

村里的人觉得这样的人有点自私,或者是看不起别人,冲着几个钱就数典忘祖了。我觉得有点道理,小时候在村里长大,总会和同伴产生情谊,跟陌生人似的,谁也不联系谁,这说不过去。为什么那些走出去的人会这么做呢?咱先抛开村民们的想法,我认为原因有以下的几点:

第一,追求的东西变了,共同语言也就会越来越少。

这个观点其实很好理解,曾经和你玩过家家的人,长大后未必还是朋友,在成长过程中,人会随着个人的经历而出现性格,和行为上的变化,以前那些共同喜欢的东西,就慢慢被淘汰掉了。

我那个叔叔就是个例子,他们公司做的是与生物科技有关的东西,让他回到村里,他能跟村民聊的就只有过去的事了,他有不了解种田种树这类事情,所以根本就没有可以产生交集的东西。

第二,人情债最难还,少来往也是为了对大家更好。

我在农村长大,对于村里一些人的想法也颇有了解,你走出去了,而且还很有钱,就有人巴结你,和你保持关系,关系好了或许可以帮上自己的忙。就拿借钱来说,迫于人情关系,你既然有公司了,不借的话说不过去,大家觉得你为人处世做得差,要是借的话,还是人情问题,要回来的时候也不好意思,所以少来往比较好。

这种人情关系,对大家都不好,条件允许的话,即便是少些来往,必要时也是可以帮一把的,但不能把这种人情事当成常态,否则朋友难做。

我很能理解那些走出去的人会这么做,在外人看来你风风光光,但自己受过的苦也只有自己知道,这些苦没办法“感同身受”,所以来往少也是很正常的。更多时候,风光只是表面,在外的生活也很苦,很累,我叔就是如此,大家认为他有钱了看不起他人,却不知道这对彼此都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交际圈,彼此的圈子没有办法相互交融,那话题自然就少了,对于那些走出去的成功人士来说,平时在外打拼,都没时间陪家人,哪里有精力做到常常相互来往,和村里人在一起撸串喝酒?这就需要相互理解了。

网友四:

实事求是,潮爷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之一,不是人才啊。。我也很少回老家了。除了老家的本家的红白喜事,这个是必须回去的。平时是不怎么回去的了。

老家没有自己的住房,本家弟兄也都渐渐老了。邻居,一个生产队的1儿时玩伴,都已经成家。他们的子女都大了,真的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了。侄辈依稀还认识,孙辈一点不认识。我只能从他们的相貌来猜测是哪一家的,不过这也大差不差的。

回去有什么意思呢?没有意思。还是丈母娘去世,我回去了,这个是必去不可的。平时,我回去干什么呢?不像以前一个生产队,几个小村庄,吃晚饭端个饭碗跑一个小村,在东家喝一口酒,到西家夹几筷子菜,到南家锅里盛几勺饭,,,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这儿,几乎全队拆迁,分几批住进回迁房。这个“家园”,那个“小区”,而且这些家园,小区还住了其他地方安置的户。都是楼房,房门一关,谁也不认识谁。生面孔多,左邻右居分别住在不同的地方,记都记不清。每次去,先打电话,让到小区门口接。有的小区有门卫,进去还有“门禁”。到了人家,又说些什么呢?

所以,没有特殊情况,我是很少回老家农村的。

我也是农村人,我以我个人的经历说说,虽然我不是问题中的说的人才,可我想说说我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一点看法。

这里所说的大部分人才个人理解就是比较成功的人,或者出去做生意打工赚钱比较多的人。普通的一个农村人是通过什么方法才能够成才,才能够赚钱?我想方式和方法每个时代都是不同,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特征,所谓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就是这个道理,评判的方式我方法也是不同的,原因就会有区别了。所以,我想以我出生是80年代从农村出来的农村人,以这个时代表现出来的特性,用身边经历来回答比较合适。

80年代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那时候农村还是很落后的,那时候农村人多数靠努力读书考上大学后,希望能够改变贫困命运和现状,大多数这样的人才毕业后都会回到自己城镇教书做老师还有做其他工作的就不一一列举了,这部分人刚开始还比较喜欢回到家乡农村和村里人热心,后来这大部分人收入稳定,有的被提到县城或者市区担任其他职位,收入更高,这部分人最后会在城市定居,由于居住条件变化就很少回农村了,甚至就不回去,成了城市的户口,基本就和原来作为农民区分开来了,所以就很少和村上往来。

城市生活方式慢慢改变从农村出来的这批人。有人打工出去谋生,还有的出去做小生意的去到城市,由于城市生活节奏快,接受新鲜事物的机会多,他们要必须不断的去适应,这和生活在农村的人根本就是不一样的,农村吃饱,种地,放牛,放羊,生活方式是比较单一的,出去的人才接触外面的新鲜事物多了,回到农村就不知道怎么交流了,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能够影响人和人思维交流方式,正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发现无法有效率的进行沟通了,日子久了,出去的人慢慢的就不和以前的人聊天了,也在外面定居了。大多数人才出去后很少和村里往来了,是能理解的。

其实很多的农村人才出去已成为国家的栋梁我伟大的建设者,他们很少回去村交往是时代需要他们在最需要他们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心不能二用,他们自然难有回去的时间和精力了。

但是我一种人我特别反对,以为自己所谓的比较成功,有钱了忘记自己以前是农民的儿子了,毕竟饮水思源,落叶归根,对于那种我行我素,忘记自己祖宗还在农村的人,我觉得这部分人才出去不愿意回村来往的原因可能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是农村人,处处要显得高人一等,这种一个可能真的在农村以前被别人看不起所以想显摆,一个可能是一个从小没有真正受过教育,不懂得孝顺和感恩的人,才能做出的来荒唐的事情。

标签:

给我留言